思考中的本末倒置

前几天在饭否说最近感觉有些事情的思考从头就本末倒置了,今天展开谈谈。
五一加班和小伙伴对一个手机的专题页面,页面规划之初是想讲它在各种应用场景中的表现,比如阅读或办公。
我们的工作流大致是这样的:想出以应用领域为线索的内容组织策略,挑选并排序场景,策划和设计分别去准备文案和视觉原型,然后就是制作过程了。
最后我们得到了一个有巧妙文案,精致时尚的场景图,通过简约设计组织在一起的高大上的预览版本页面。
看这个页面的第一眼,会发现虽然还有很多小问题,但整体上非常精致,通个时尚编辑和我们的设计师一起出品的场景让手机专题耳目一新。我几乎就觉得它已经完成了。
后来在反复审视它的过程中,我们渐渐觉得不对劲。那么问题在哪呢?
问题就出在所有人都认为最简单的事情上:手机屏幕内的截图。它如此简单,以至于没人留意。
我们为了页面设计的整体性,在视频场景的截图用一张没有播放界面的影视海报,在办公场景为了高大上用了一个英文表格。页面元素很精美统一,漂亮到像产品图集而非以应用来讲故事。精心挑选的场景变成了精美但不打动人的照片,以至于你很难联想到自己在这些场景时对产品本身的渴望。它很精美,但是它离我们太远了,它变成了一张“摆拍照”。
当我们意识到问题,从屏幕内的应用截图发挥创意寻求共感,带进度条的播放界面,实际办公会出现的表格截图,重新截选的屏幕内容使人在浏览时目光落在手机本身并开始思考,每张图片成为了一个视觉组成的故事。
然后我就在想:既然它是整个表达诉求的核心,为什么我们不一开始就聚焦在截图本身,反而关注表达内核意外的事情上呢?
是华丽的表现和执行的视角让我们产生了惯性的思维。假如我们一开始就把截图选好,那么后期在拍摄和文案,是不是就可以与截图本身有更好的呼应?
这样的事情其实经常发生:
— 微信或微博活动或内容都做好时,才开始想分享文案。但分享文案本身恰恰是最关键的入口(如果这个活动都想不出一句有趣的分享文案,那活动本身都要重新思考)
— 产品开发好之后,才开始想核心卖点。我最近就遇到一个准备创业的朋友跟我谈了供应链和研发实力,当我问到卖点和差异点时,却显得有些异想天开。
— 界面或网站界面设计好后,才发现适配性有问题。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界面设计师在设计照片、音乐封面、或电商界面时,喜欢用最漂亮的照片或产品图,在实际情况中搭配真实图片就特别糟糕。这就是表现蒙蔽了设计本质。
— 做响应式界面或网站时,按大屏幕从头设计到尾,最后小屏适配只留1到2天,然而主流用户可能是小屏幕用户。在移动端占比高于web端的今天,也应该优先考虑移动端再做反适配。
这些事情仔细想想特别可怕,让我们手里的工作表面看起来都光鲜亮丽,其中的错误又让人难以察觉,它还偷偷吃掉了我们的效率。
最后我想起小时候我爹跟我说的一件事,虽然没有求证,但还是让我印象深刻。那时候喜欢看《狮子王》,我爹就跟我说,动画片都是先配音,再根据配音进行画面创作的。
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别人的作品好,但就是不知道好在哪,可能还不是基本功或思路的问题,而是思考的顺序本末倒置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