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 突然想坐火车

    ·

    30多小时卧铺那种。

  • 十年:2010

    ·

    春节这几天,又陆续喝了两顿酒,见了垃圾,说起来能好好喝顿酒,聊聊年轻的时候那些傻逼事儿真挺好。见了小时候的朋友张关,来人吃串喝可乐。和小薰妹妹喝了杯拿铁。晚上见到老大、三儿、五,聊起了当年逃课打游戏那些事儿。一提,十年,大家都挺感慨。

    以下是正文。

    2010年10月2日 在长春和垃圾小朋友众人喝酒

    2010 是丰富多彩的一年,至少是2009的升级版,我昨晚趁着酒意翻了翻2010年的照片,仿佛昨天,只不过照片上的人多少苍老。

    珠海:

    前几年总去珠海出差。到了2010年,有一次我老板夏老师跟我说,这次去多呆两天,我说行。到了珠海,他说给你租好了一海景房,我说啥,不是出差么。夏老师说嗯,呆半个月好了,然后给了3000块钱费用,说你在珠海买个游戏机吧。于是2010年,我有1/3的时间都在珠海。

    这一年我往返于珠海、北京两种节奏里,老板们来珠海,我就回北京,老板们回北京,我就来珠海,天高皇帝远,逍遥又快活。

    珠海和北京完全是两个世界。在北京,我一般是办公室最晚走那一个,9点多打车回家,匆匆忙忙吃口饭,看电影弹琴读书,早上起床要人命。在珠海呢,我们走路10分钟的路都嫌远,我们的海景房又成了珠海众的据点,下了班,天黑没黑,都要走动一下。

    9点上班,我差不多8点半才起,洗澡洗头,跑到露天大阳台看海刷牙,然后开包豆奶,静静抽根烟,搭同事车10分钟到公司。

    房子里陆续搬来了三两同事,大家仿佛回到宿舍,相处愉快。晚上珠海的朋友们就跑到我们这喝酒吃串嗑瓜子,聊天杀人看世界杯。抽烟我就去大露台,偶尔下大雨,我搬个小板凳,听雨看看海。偶尔晚上还会和朋友散散步,享受珠海超市温热的空气。这个城市比北京多了太多生活气息。

    XBOX 360 带来了很多欢乐,尤其是房子里有个大号背投电视。夏老师有时候过来打实况,韩老师和付小远有时候来打Halo,我和成老师则是每天一定要开罐饮料一起打战争机器,一打打好几个月。

    到周末一定要想想玩点什么,我们几个住客加上正奇决定闯一下庙湾。我这辈子坐露天小快艇第一次坐了这么久的时间,4个小时开到了海岸国境线。这次短行印象深刻,白天暴晒大雨,晚上在小帐篷里露营。岛上海岸这边没有光,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漫天星光。情侣在海里拥抱,家庭在相邻帐篷篝火烤肉。我们4个大老爷们,趁着乘船带来的一箱啤酒没有喝完,借着星光借着手电筒堆沙子玩“小孩儿尿尿”。

    那次回来,我脱了一层皮,真的是晒得脱皮。所以说那个时候真的挺年轻,掉层皮没啥事。相比我15年去斯里兰卡,脱的那层皮现在还没全好。 (更多…)

  • 十年:2009

    ·

    大年初一,本来感觉一个晚上能写完的十年,发现春节过去都不一定能写完T_T

    一方面是走亲访友,写东西只能是等爹妈睡了,一个人静下来慢慢写。

    还有就是写起来,就好像好多记忆不写就真会忘了,不知不觉又臭又长。

    所以一篇 blog,准备多分几天来写。。

    ——————

    第一天:

    08年的最后一天,09年的第一天印象深刻。

    新年前一天我因为08那的一些事情失落得不行,跨年晚上我和逊子相约五道口,俩人好像在五道口吃了口东西,然后坐13号线回立水桥我那里,后来逊子说他有一帮外国朋友在三里屯3.3,我们又去了3.3。

    到了33,我就觉得我和那里的气氛格格不入,喝了酒短信乱发一通。后来Judy说她回北京了,在望京的朋友家开party,问我们去不去。我们两个又跑去望京,跟judy以及一群陌生朋友喝酒。

    09年的第一天就是这样在奇怪的歌舞升平与酒精中过来的,早上醒来,觉得一切挺好,算是个好的开始。

    2009年1月3日,在北京诺富特酒店帮Webto搞软件大赛

    (更多…)

  • 十年:2007-2008

    ·

    今年是2018年,去年是2017年,十年前是2008年,十年前一年是2007年。
    就在去年,大学十周年返校聚会,慢慢被磨平的时间刻度忽然清晰起来。
    就在去年年底,忽然就特别想写点东西。
    其实也不知道写点什么,因为基本上,都忘了。
    挺可怕的。

    更可怕的是变化:
    世界在变,朋友在变,我们在变。
    变化不喜不悲,都会变化,遗忘或多或少,总会忘记点什么。
    可怕之处在于这个一不留神。
    一不留神物是人非,我忘了我是谁。

    说一些还能想起来点片段吧,以下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运气不错。

    2007
    这是挺好的一年,这一年我120多斤,据说是个帅哥。

    我从天津与大学最好的几个兄弟在南开西南村租了个房子搞美意网,3猫1狗5、6个人。
    4月1日愚人节那天天气挺好,我背着一把Ibanez rg470,一个吉他音箱,一个行李箱,坐着T字头点火车来金山公司报道。我现在还能记得当时的一个画面,我穿着一件杰克琼斯的白衬衫,衬衫很干净。当时四环那边有个桥,我从知春路站下车,都不知道怎么把这么多东西一口气带到北京的。

    公司宿舍在展春园小区,每天下班我一个人穿着衬衫从宿舍逛到五道口,走到五道口再走回来。当时手机长途费还挺贵,我一般在路边电话亭给 Peri 打个电话,然后回去睡觉。 (更多…)

  • 我想干活儿T_T

    ·

    星期一:上午公司一个会,下午二环一个会,晚上公司一个会到11点半

    星期二:上午老板一个会,下午一个会

    星期三:上午一个咨询会,下午暂时没有会,晚上城里一个会

    星期四:上午暂时没有会,下午部门总结会

    今天星期二,这周看起来,能坐在椅子上干活的时间,好像只有星期五-.-

    生命里有多少时间耗费在开会上,有多少耗费在开会中的嬉笑扯皮上,又有多少耗费在等待开会与开会的路上…

  • 思考中的本末倒置

    ·

    前几天在饭否说最近感觉有些事情的思考从头就本末倒置了,今天展开谈谈。
    五一加班和小伙伴对一个手机的专题页面,页面规划之初是想讲它在各种应用场景中的表现,比如阅读或办公。
    我们的工作流大致是这样的:想出以应用领域为线索的内容组织策略,挑选并排序场景,策划和设计分别去准备文案和视觉原型,然后就是制作过程了。
    最后我们得到了一个有巧妙文案,精致时尚的场景图,通过简约设计组织在一起的高大上的预览版本页面。
    看这个页面的第一眼,会发现虽然还有很多小问题,但整体上非常精致,通个时尚编辑和我们的设计师一起出品的场景让手机专题耳目一新。我几乎就觉得它已经完成了。
    后来在反复审视它的过程中,我们渐渐觉得不对劲。那么问题在哪呢?
    问题就出在所有人都认为最简单的事情上:手机屏幕内的截图。它如此简单,以至于没人留意。
    我们为了页面设计的整体性,在视频场景的截图用一张没有播放界面的影视海报,在办公场景为了高大上用了一个英文表格。页面元素很精美统一,漂亮到像产品图集而非以应用来讲故事。精心挑选的场景变成了精美但不打动人的照片,以至于你很难联想到自己在这些场景时对产品本身的渴望。它很精美,但是它离我们太远了,它变成了一张“摆拍照”。
    当我们意识到问题,从屏幕内的应用截图发挥创意寻求共感,带进度条的播放界面,实际办公会出现的表格截图,重新截选的屏幕内容使人在浏览时目光落在手机本身并开始思考,每张图片成为了一个视觉组成的故事。
    然后我就在想:既然它是整个表达诉求的核心,为什么我们不一开始就聚焦在截图本身,反而关注表达内核意外的事情上呢?
    是华丽的表现和执行的视角让我们产生了惯性的思维。假如我们一开始就把截图选好,那么后期在拍摄和文案,是不是就可以与截图本身有更好的呼应?
    这样的事情其实经常发生:
    — 微信或微博活动或内容都做好时,才开始想分享文案。但分享文案本身恰恰是最关键的入口(如果这个活动都想不出一句有趣的分享文案,那活动本身都要重新思考)
    — 产品开发好之后,才开始想核心卖点。我最近就遇到一个准备创业的朋友跟我谈了供应链和研发实力,当我问到卖点和差异点时,却显得有些异想天开。
    — 界面或网站界面设计好后,才发现适配性有问题。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界面设计师在设计照片、音乐封面、或电商界面时,喜欢用最漂亮的照片或产品图,在实际情况中搭配真实图片就特别糟糕。这就是表现蒙蔽了设计本质。
    — 做响应式界面或网站时,按大屏幕从头设计到尾,最后小屏适配只留1到2天,然而主流用户可能是小屏幕用户。在移动端占比高于web端的今天,也应该优先考虑移动端再做反适配。
    这些事情仔细想想特别可怕,让我们手里的工作表面看起来都光鲜亮丽,其中的错误又让人难以察觉,它还偷偷吃掉了我们的效率。
    最后我想起小时候我爹跟我说的一件事,虽然没有求证,但还是让我印象深刻。那时候喜欢看《狮子王》,我爹就跟我说,动画片都是先配音,再根据配音进行画面创作的。
    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别人的作品好,但就是不知道好在哪,可能还不是基本功或思路的问题,而是思考的顺序本末倒置了。

  • 今天开了个公众号

    ·

    今天我在饭否上自言自语想开一个公众号,于是我就开了个公众号。

    我的动机有两个:一个是想写东西的冲动,一个是想分享感悟的冲动。

    写东西的冲动,对像我一样第一代互联网用户来说几乎是天然的。从在蓝波快信上每天通信,到开了自己的论坛、博客或Space,自由散漫地写点东西几乎是每天与自己相处最好的时光。这几年忙下来,忙的时间多了,与自己相处的时间反而少了。我的博客 http://fri.sh 也好久没有更新。

    分享感悟的冲动比较有趣。目前我在小米工作,常年基本是 6 x 12 小时的工作时间,在这家公司工作很辛苦也很有趣,挑战自己和团队能力是思维常态。于是这造成了我每天有很长时间、很多机会,主动或被动地思考一些难题。

    所以有很多瞬间,当思维走到了一个角落,我会被自己或它人的聪明所打动,这些感受转瞬即逝,我觉得我不妨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的朋友们帮我去辩证。

    在这个公众号里,我会发表一些我对于产品、营销或设计工作的某些小技巧或感悟。不求转发,不求关注,不求影响力,如果我们志趣相投,望君阅后一笑。

    微信公众号搜索:YaoLiangCat

    Frish的公众号二维码

  • 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

    因为工作和爱好,我有很多设计师朋友,每天有大量的时间花在和设计师讨论“什么是好的设计”。

     
    什么是好的设计,是个很难的问题。设计首先不只是艺术,它必须从产业出发,“好看”并不足以评价设计的好坏。那么“好用”、“巧妙”、“恰当”是否能评价设计好坏?是否有“最好的”设计?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事情源于前几天帮一个设计师朋友看她的草稿,一个煲耳机的App界面。应用本身的功能很简单,接上耳机,输出白噪音,用户可以选择开始或暂停,还可以看到累计时间。她给我看稿子,问我“你觉得好看吗?”,我一时无言以对。从现代UI设计审美来说,保持简洁,突出内容,交互符合用户心理模型,就已经可以称之为好看了。
    我实在无法简单评判是否好看。于是我问她,你的App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也问到了我自己。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哪里?产品要解决什么问题,设计在其中的使命又是什么?

      
    由于我是耳机小白玩家,从我的经验大概梳理了一下产品的目的:

    – 输出白噪音 > 让耳机越来越好 > 让用户感受到它越来越好;

    – 指示何时完成煲耳机 > 减少等待感 > 让用户获得成就感;

    – 根据机型煲耳机 > 指示机型 > 让用户觉得这个功能最适合我的耳机;

     
    我们发现,越往后推导,就越接近设计的目的,即感受:视觉传达中的形、色、对象关系所能表达的内容。

     
    例如,要传达出“越来越好”的升级感,我能想到游戏中的加血状态,能想到初现的彩虹,以及魔法瓶中的彩色气泡。这些归纳成与声音有关的设计元素,也许就是彩色波形,与逐渐生长、填满的形。

     
    传递进度和时间,一般用进度条、正计时或倒计时。煲耳机都是大概时间,而且时间很长。之前的设计中是一个圆形进度条,中间是时间。如果把一个10小时的进程,用3个同心圆表示,每个圆圈约3小时。这样漫长的等待变成了阶段性的成就,时间走慢每个圆圈时,都将一番努力变成了感受上的阶段性“已获得”,减少等待未完成的焦虑感。

     
    如何让用户感觉App更适合它的耳机就更简单了,在界面上放至耳机的图片或型号,立即可以获得量身定制的感觉。

     
    经过一番梳理,设计中最核心的几个要素在脑中渐渐清晰,设计之美有了着力点。当念头通达,感受一致,排布、色彩、形状、肌理就在那里,“好看”也就顺理成章了。

     
    把这个念头带入最近的几个项目中,发现再小的设计细节,从目的出发,都能受益匪浅。例如当我们在改进小米网产品评价界面时,设计的出发点是让文字得到尊重,评价才能体现力量感。于是我们第一次将18px的字用在正文当中,增加了文字周围的留白,弱化了周边交互的干扰,给内容以安全空间。事实上在这一版的基础上,我心中的理想字号是24px,周边交互和设计元素仍然能继续简化。当赋予设计以目的,会发现设计的改进路线图也变得更清晰。

     
    想起前一阵各种反串的东北大花布,其实东北大花布也是一个经典设计。为什么大家觉得很土的设计,能成为经典?

     
    想象一下,在黄土高坡,秋天满世界的黄,冬天满世界的黑白。服装从感受上出发,将人们从单调的色彩中解救出来,采用高对比的红花绿叶,不正是从设计的目的出发吗?

  • 最近终于可以暂时放下创意和营销这件事,可以安静和组里同学聊聊产品和交互,这还是很惬意和开心的事。我觉得创意和营销是感性中寻求理性,交互就是理性中寻求感性,将情怀藏在逻辑中。

    今天读到的是FastCompany刊登的一篇文章,来自Google Ventures的design partner John Zeratsky,大哥在Google Ventures时经常帮一些创业公司看看设计看看交互看看文案,这篇文章就是来自它的一些小心得。

    文案不仅和设计一样重要,也是设计的一部分,这个观点深得我心,因为在做小米网站产品的时候我们在做按钮文字的A/B Test的确失之一字差之千里。

    下面是我的阅读笔记摘要,原文在 http://www.fastcodesign.com/3026463/from-google-ventures-5-rules-for-writing-great-interface-copy? ,也可以在我的Blog http://fri.sh 找到地址。

    ==== 这是阅读笔记的分割线=================

    -对很多IT公司设计很神秘,作者的看法是:设计并不是一个神奇的创意工作,而是理性客观可组织的。
    -设计并不只有关视觉,设计要指出产品能做什么,它如何工作,它要传达什么。
    -设计最需要考虑的是:我们的产品要对使用它的人说什么,设计如何持续给用户惊喜。
    -作者的工作方式是聚焦写一个牛逼的文案,然后用最基本的视觉凸显出最重要的部分,往往可以击败最华丽性感的原型。
    – 文案应贯穿设计过程,在原型阶段不考虑文案(如果只用lipsum之类的占位符),将失去对用户体验的早期测试、洞察。

    1.简洁为王
    – 要具体,例如“保存”和“提交”是两回事
    – 留意术语和缩写,例如“Repository”比”repo.”要明白
    – 前置重要的信息,例如写“继续”,而不是“点击继续”
    – 别偷懒,将“确定”和“取消”用更准确的词代替

    2.凸显个性没你想的那么重要
    – 核心就是说别在按钮上用奇怪的文字,比如确定按钮写成“赞,让我们走起吧”。精确表意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要加入这种文字可以在副标上,也要克制。

    3.直接了当
    – 最好的界面文案,都是直接告诉用户你想让他知道的事。比如“一种全新的方式”,就不如直接描述出来方式是什么。

    – 一个简单的标签(我觉得说的是slogen),可以帮助用户理解。
    – “保存并继续” 比“下一步”要好,告诉用户正在发生的事。

    4.用户的确是读文字的
    – 用户是读文字的,无论短的还是长的。(通过过去10年对app和网站的研究,这一点我也有同感,在小米网产品页面最深层的错字或错误描述用户都能第一时间挑出来!)
    – 用户喜欢读标题,但是按钮、链接、表单标题也都会读,这些都是最重要的元素,应当仔细去写。
    – 必要的文字不嫌多,前提是文字简洁直击重点

    5.文案写作是设计的一部分
    – 文案是设计的基本核心元素,和交互设计、视觉设计、原型用户研究一样必不可少。它应当贯穿设计全过程。

  • 2015开年就一直在封闭工作的状态,每天没日没夜跟了4场发布会T_T。和来自各个国家的海外同事一起工作的时候发现自己就是一个英语盲。最近节奏总算缓了一点,觉得还是应该多一些时间思考和学习。前一段时间偏重创意和市场的工作,对于设计与交互有点手生,最近在twitter关注了几个好玩的交互设计的twitt,学习之余捡捡英语。

    翻译太废时间,把读到的内容做成笔记,希望可以坚持下去:)

    今天读的是来自 Tomer Lerner 的一篇《How to Effectively Use Whitespace in Web Design》。和网页设计师沟通的时候总遇到内容太空,内容太满的讨论,所以这篇文章一下子就引起了兴趣。其中有个观点很有意思,就是留白并不是元素间的空白,留白本身就是设计元素。从布局和组织的思路来看留白,这样就不会陷入太空太满的讨论,而是从如何引导用户视线。

    有些意思看得也不是特别明白,做个很机械的摘要,如果大家有新的思考请给我留言:)

    === 下面是学习笔记摘要的分割线 ==

    网页设计如何有效利用留白

    1.设计网页时经常围绕留白纠结

    2.留白不是“设计中的空白”(spaces between design)仅仅在元素中间用来填充。留白本身就是一个关键的设计元素。(空元素 empty elements)

    3.留白将内容组织在一起,并且在设计中为元素布局

    4.聚焦:留白可以聚焦内容,例如google首页的极简设计(minimalistic design)

    5.组织:留白是一种干净的组织内容的捷径。用留白组织内容要有一致性(间距,段落,文字,分区等元素),可以先将内容分组思考。用留白来布局很好调整,不妨一试。

    6.突出重点:因为用留白布局行程的一致性,稍微调整元素很容易突出出来。

    7.留白不一定是白的,也可以是黑的。尤其是切屏设计时,留白设计更好组织和聚焦,简单改变留白颜色就可以更好的布局(这段没太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