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 IT

  • 有一阵没上Tribe了, 今天一浏览发现变化挺大, 登录之后看到的一个滴着血的Tribe放在一个黑色的页面, 明显就是被黑了的迹象,点进去是一封主题为“我们夺回来了 – 一封来自Tribe社区员工的新”, 大意为 Tribe终于回到了我们手里,我们现在把它变成用户真正想要的样子。其中恶搞得成分也非常明显,比如把新tribe的红色变成橙色,说是为了眼睛舒适等等。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滴着血的tribe。其中链接点过去有团队的介绍等等。
    进入tribe之后在官方blog上(原来好像没这个东西)也以新页面改变者第一人称的方式表达了大意内容。目前还不知道是被黑了还是股权变动,继续关注吧。

    另外今天去digg.com发现也不是老digg不知道是怎么了。


    tribe.net
    http://china.tribe.net/template/pub%2Cinterstitial%2CReboot.vm?destinationurl=http%3A%2F%2Fchina.tribe.net%2Ftribe%2Fservlet%2Fhome
    http://china.tribe.net/template/pub%2Cinterstitial%2CRebootLetter.vm

  • |转| IIS 的ASP不能访问解决办法

    ·

    我的winXP professional下的IIS无法正常显示ASP页,提示信息如下:

    ——————————————————–

    Server Application Error

    The server has encountered an error while loading an application during the processing of your request. Please refer to the event log for more detail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 the server administrator for assistance.

    ——————————————————–

    日志信息如下:

    ——————————————————–

    The server failed to load application ‘/LM/W3SVC/1/ROOT’. The error was ‘The server process could not be started because the configured identity is incorrect. Check the username and password.

    ‘.

    F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specific to this message please visit the Microsoft Online Support site located at: http://www.microsoft.com/contentredirect.asp.

    For more information, see Help and Support Center at http://go.microsoft.com/fwlink/events.asp.

    ——————————————————–

    查到的方法是重新建立IIS包,如下:

    1、控制面板–管理工具–组件服务–控制台–组件服务–计算机–COM+ Applications–删除IIS In-Process Applications,删除IIS Out-Of-Process Pooled Applications,删除IIS Utilities(注意:需要在各项删除的项目上点右键–属性–高级–点掉删除保护)

    2、rundll32 c:\windows\system32\indtsrv\wamreg.dll, CreateIISPackage(注意:这里的路径根据需要修改)

    3、重启IIS:IISRESET

    现在打开浏览器试试,可以正常看到ASP页面了:)

    网上有的中文提示“服务器无法加载应用程序 ‘/LM/W3SVC/1/ROOT’。错误是 ‘没有注册类别 ‘”的错误也用这种方法修复。

    下面附英文说明:

    ——————————————————–

    As a last resort, you can re-create the IIS packages. To do this, follow these steps:

    Browse to Component Services and delete the following packages:NOTE: To delete the packages, you must first open the properties of the package, click the Advanced tab, and then click to clear the Disable Deletion check box.

    IIS In-Process Applications

    IIS Out-of-Process Pooled Applications

    IIS Utilities

    Open a command prompt, and then use the following command to switch directories:

    cd %windir%\system32\inetsrv

    Run the following commands:

    rundll32 wamreg.dll, CreateIISPackage

    NOTE: “CreateIISPackage” must be typed exactly; it is case-sensitive.

    regsvr32 asptxn.dll

    Close and reopen Component Services. You should see all three IIS COM+ applications that have been recreated.

    Run IISRESET from a command line and test any ASP page that previously did not load correctly.

    ——————————————————–

  • ――一个公共选择的视角
    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学院 易正林

      摘要:一般而言,在公共事务领域,人们都存在“搭便车”的习惯心态,而对投票采取冷漠和理性的“无知”态度。但digg.com这个网站似乎打破了这样的特性,总有大量的用户进行投票。本文从唐斯的投票“收益-成本”模型入手,分析digg网站用户投票活动的背后驱动因素。认为它在总体范围内降低了成本,而由于投票效果的可叠加性和diggspy的直观性,投票的收益预期大大提高,而获利概率也得到了提升,由此,用户获得了投票的动力。当然,文章也从用户的团体策略方面分析了负向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digg.com 公共选择理论 唐斯投票模型

      说到digg.com这个网站,很多人都会惊叹它的成长速度。2004年10月,digg开始设计、开发,创始人Kevin Rose。2004年10月,发布第一个测试版本。2004年的11月5日,正式发布。而11月17日,有关它的新闻就登上了老牌技术类新闻社区slashdot的主页。2006年4月,Alexa数据显示Digg的流量已逼近并超过了同类网站Slashdot (详见文末图表),甚至有人就此预言slashdot将会逐渐走向没落。

      一个网站为什么能够这么迅速地窜红呢?作为新兴起的网站,Digg有一些自己鲜明的特点,我们先从它的特点进行分析。它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员发布主题,由其它会员进行投票,得票多的可以进入主页,否则只能在队列中等待直至最后被淹没,但文章不会被删除。在Digg网站中,主页会显示部分文章,这些文章是获得了较多支持(对一主题的支持方式是为其投票,即“Digg”某个主题,网站把投票称为“Digg”,相反的过程时“bury story”,即埋葬主题)才能到主页的,而其他文章则在“队列”中,如果有足够多的支持,它的位置就会向前,否则也只能在大量的文章中被淹没。当然,以给文章即使被淹没了也不会被删除,它依旧可以被搜索到。

      一般认为digg的做法是一个用户驱动(user driven)的模式,而老牌的科技类新闻社区slashdot则被认为是管理员(moderator driven)驱动[1]。

      2、基于账户的管理。在digg中,投票并不完全是随意的,只有注册后的会员才可以投票,当然,这种注册并不完全是没有作用的,注册后,所有用户digg的内容都会出现在自己的账户中,也就是说,digg过程也是一个收藏的过程。在整理收藏内容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社会书签进行分类,也可以便于他人进行检索。

      3、blog,rss,bookmarking三者结合。

      投票来决定首页内容并不是digg的创新(如大众点评网和imdb),但最彻底的投票决定选题的是digg,同时结合了社会书签、blog等功能的也是它。

      在digg中,用户完全可以通过一个主题找到所有digg或者dugg了这一主题的所有人,dugg是一个和digg相反的过程,即在digg一个主题后,如果觉得该主题没有意思或者没有作用,可以用dugg将其从自己的收藏中删除。同时,也可以找到所有把这一主题放到自己博客的所用用户。而从一个用户出发,也可以知道他digg或者dugg过的所有的主题。当然,任何用户也可以把某一个主题放到自己的博客或者发邮件给朋友。这样,就形成了主体和用户为中心的横纵社交网络,并且通过RSS互链,可以预社区外的博客以及其它网络形式形成更大范围的互链互通。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来,digg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投票机制。即使是他的社会书签、RSS等也是和投票紧密相关的,所以本文的目的就是分析为什么digg通过这样一种投票机制能吸引到那么多的访问者。先来看看digg投票的基本情况:

      首先,只有注册后的会员才享有投票资格,在投票方式上实行直接投票制,每个人所投的票都是等值的。因此,是一种多数同意规则:digg者越多,文章越有可能出现在网站首页,否则会停留在队列(queue)中。

      其次,在同一时间内,同一用户可以就多个主题进行投票,每一个主题都进行digg或者bury story的判断。

      第三,投票结果是被记录的,会直接形成个人收藏页面,并且这种收藏是开放的,其他网民可以随时通过用户名检索到他收藏(投票)的所有内容。

      第四,Diggspy实时直观地显示投票结果,在这个页面,用户可以动态地看到每一个主题在被别人投票时暂时蹦到最前面时的场景。

      最后,Digg某一主题后可以有一个相反的dugg过程,即如果认为该主题没有意义,可以用这个方式删掉它。

      公共选择理论[2]有这样的假设:“人都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政治领域中,个人也同样扮演者经济人的角色,个人的行为和决策同样是在理性地进行成本分析和收益分析后,才作出的选择或决定,同样也是在追求某种最大化效应。[3]”既然个人是自利的,那么,个人投票行为也应该是在成本和效益分析后,自利和理性的投票者做出的决策。

      Digg网站是一个科技类新闻社区,因此,公共性非常强,而就公共性主题进行投票的时候,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积极性是不高的。有人称之为投票过程中的“无知”和“冷漠”现象[4]。在公共领域,任何一件物品和每个个体都相关,但相关并不明显,相关度也不同,因为多数决定原则下,一个人的投票是不会对自己有实质性的和即刻性的效果的,故投票积极性不高。而在公共物品的选择过程中,个人投票对于结果也可能没有明显的可以预期的后果,因此,投票者会采取冷漠的态度。由于成本付出后可能弄不清楚该选择哪个结果,也可能投票后得不到符合意愿的投票结果,从而,理性的投票者可能采取理性的“无知”策略,根本不去了解或者装作不了解而逃避责任。

      问题是,为什么digg的用户们没有采取“冷漠”和“无知”的策略呢?在成本和收益之间,是什么收益吸引了他们?

      在投票的成本和收益分析方面,美国学者唐斯提供了一个投票行为的函数模型[5]――R=BP-C+D 。在这个公式中,理性投票者的投票行为可以通过其投票预期收益和选民投票时的个人偏好两个方面来说明。其中:

      R=投票者行动(投票、搜集信息)R=0则表示投票者将弃权;如果R>0,则表示投票者将参与投票。而且对于候选人来说,谁出的R大,也即谁许诺的收益更大,并能为选民接受,一般选票就会流向他这一方。

      B=投票者行动的潜在收益

      P=投票者进行该项行动时这些收益产生的概率

      C=投票者行动的成本

      D=作为投票者行动补充的私人收益(投票获收集信息活动产生的额外收益,如与人接触、沟通的愉悦或其他心理上的收益等)

      一般而言,由于投票结果是公共物品,就会有人想尽可能不参与投票而享受收益,这种“搭便车”行为的结果是B与P处于反向变化之中,BP的乘积可能很小,这意味着投票参与带来的享受价值D和成本C支配着投票行为[6]。但在digg中的收益和成本分析结果会如何呢?即唐斯公式中的B、P、D、C各项如何呢?

      1)投票成本。digg的投票成本组成如下:注册/登陆成本;信息成本(了解网站和了解具体文
    章);机会成本;页面等待造成的时间成本等等。可以发现,这些成本在日常的网页浏览中都是很难避免的,也就是说,在成本上,digg的成本并没有特别高也没有特别地低。但它在成本的支付和计算上有一些很鲜明的特征:

      在首次使用上,digg的成本偏高,因为digg是一种全新的社区类型,很多人在初次接触是很难理解其运行原理和机制,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熟悉和了解。但是,如果熟悉了之后,和其他注册网站比,并没有更多的成本需要付出,尤其在采用了firefox插件以及熟练程度提高后,投票成本递减,可以说,成本和收益的比值随着参与程度的深化而缩小。

      收藏功能结合web2.0的标签功能,使得到投票后得到收藏的主题有更好的组织,整体上降低了成本。参与投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己选择自己喜欢内容进行收藏和分类的过程,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成本在更大范围内被冲淡了,而收益则增加了,因为收藏网页和投票的活动二而一了。可以说,digg的经营过程中,已经突破了投票这一活动,而是把投票和其他网络活动连接起来

      在digg中,投票成本和正常的博客浏览等行为已经实现了无缝对接,除了上面所说的和收藏主题结合外,对积极分子而言,社交网络的留言功能和RSS等功能都让用户在更大的范围内支付成本,可以把主题链接到自己的博客,减轻自己博客写作成本,也通过digg最新的资讯增强博客的可看性,如国内比较出名的博客如“keso(洪波)的博客”、“幻灭的麦克风”[7]中有大量文章直接来自或受启发于digg,digg直到现在还是他们重要的信息来源;此外,同时可以通过主题寻找其他和自己兴趣相投的用户,比如可以寻找和自己digg内容相近的人作为好友等等。

      总之,成本的支付通过与其它网络活动的无缝连接而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支付,针对digg的成本支付自然就小多了,比如,用户本来要收藏一个网页也需要成本,而digg本身就是收藏的过程,这样,两个成本就合一了,成本支付感自然也就变弱了。

      2)个人收益分析。Digg首先具备了普通媒体的效用,例如监测环境、提供娱乐等等;其次提供了一个社交环境,可以找到和自己去为相投的好友,好友可以根据主题的选择进行组合,而也可以通过好友对主题进行组合;第三,在digg过程中,通过投票和发布自己的主题,可以让自我品味与价值观经受大众的检验;第四,可以通过收藏存档材料;最后,对于网站、博客而言,可以通过它进行宣传,让很多的人在短期内了解到自己的网站并带来相当可观的流量[8]。等等。但digg中投票活动的收益获取有自己的一些鲜明特点。

      digg的投票过程中自我体验更强些,和同类网站slashdot也有很大区别。slashdot往往把社区讨论作为自身特点,而digg则尽管也具备社区性特征,而且社区功能也很强大,但更多是个人中心的,而不是公共论坛性质的社区,无论是交友的连接方式还是文章发布以及digg行为,都充分地体现了个人利益的选择,因此,个人收益占的比重比较大,从而也对公共事务投票行为的冷漠态度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个人收益和公共的潜在收益重合后,促进了投票行为的发生机率。

      3)潜在收益*收益产生概率分析。潜在收益和个人收益最大区别在于潜在收益是一种公共收益,不具有排他性。它主要体现在作为信息发布公共平台这一功能上,能提供最新、最前沿的资讯。例如一个很有意义的主题被digg到了主页,投票者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但其他所有人也能够同时看到。正因为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参与这就有了“搭便车”的想法,同时由于多数决定的原则,潜在收益和收益发生概率的乘积往往很小,以致在很多人的分析过程中是忽略不记的[9]。但在digg中,潜在收益和收益发生概率的乘积似乎也不小:

      首先,单个投票者可以在短时期内就大量主题进行投票,由此个人收益可以进行叠加和放大。一般认为,在多数决定的投票行为中,投票者倾向于认定自己的投票对结果是没有明显效果的,从而对投票采取冷漠的态度。而在digg投票中,尽管但次投票都只是一个是否“digg”的判断,但由于可以多次投票,投票的挫败感会更微弱些,总有部分投票可以反映自己的偏好,因此,投票的获利概率在多次投票中得到了叠加,获利的预期也更大。

      其次,由于多次投票可以让个人偏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投票时面临的交错压力更小[10],所以,无形中也更容易提升对预期获利的期待。

      此外,由于diggspy的作用:直接、实时显示投票结果,可以同时增大投票者对收益发生概率的认识,同时,如前文所述,直观的、跳动的投票结果本身就显示了投票的暂时效用,尽管个人的投票未必能决定最终的走向。

      最后,digg.com作为信息发布平台,其潜在收益就是一般媒体的消息发布等功能,因此,潜在收益和个人收益之间重叠度较高,如传统媒体监测环境、传播知识的功能等等,其实也是个人的收益。二者重合后,冲淡了参与者搭便车的心理。同时,多次投票也可以冲淡潜在收益的遥远感或距离感。

      总之,通过一些技术手段,digg.com实现了成本和预期收益比值的最小化。从而吸引了大量的投票者。此外,结合了主题收藏功能、会员制、web2.0的社会书签等功能,digg.com在更大范围内降低了投票成本,也提高了用户对网站的粘着力。

      当然,digg先行的投票机制也不是总是存在着正面的动力,负向的动力也是存在的,它们制约着用户的投票热情。

      负向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团体策略:在digg的用户群中形成更小的团体,进行不正常的群体投票。如:4月19日,Forevergeek.com 的 Jacob Gower 发现,Digg 上两条新闻的最初投票人16人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同一帮人对刚刚出现的两条新闻都投了票,这显然不是巧合。更奇怪的是,网站创始人Kevin Rose 也出现在其中。Jacob Gower 在他的博客中记录了这个发现,当有人把这个链接提交到 digg 时,总遭到拒收。Jacob Gower 本人在 Digg 上的帐号随即被封。这件事情在4月27日的 Guardian Unlimited 上得到了报道。这一事件出现后,一些用户就在这个帖子后面跟帖表示要退出digg [11]。

      2)选票交换:选票交换也属于团体策略之一。交换在有的时候对总体福利有增益,但本质上会腐败投票过程。因为交换过程可能为利益集团所控制,而且,即使是对总体有利,它对合作外的其它个体还是有损害的 [12]。

      3)作弊式的digg行为:从slashdot时代开始,只要一篇文章在主页上出现,文章所在网站的流量都能够在短期内飙升,前面已经提到过,往往可能因为一篇文章上了首页可能带来导致服务器瘫痪的流量。因此,处于推广网站的目的,作弊投票在所难免,而这也是digg的技术人员需要进行解决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digg.com的成功在于以下投票方面的因素:投票成本的降低(实际的和感觉上的);大量投票对个人偏好的照顾;diggspy的实录式投票结果展示。当然,面临的反作弊、反垃圾、控制小团
    体行为等方面还有多困难。

    附录:
    注释:
    [1]Ithink’s blog就持这样的看法:“slashdot采用的是管理员驱动的机制:用户提交新闻,管理员审阅后决定这些提交的新闻是否出现在slashdot的主页上;而digg采取的是用户驱动的机制,它设置了一个新闻源的缓冲,用户提交的新闻首先进入这个缓冲,如果认同这一新闻的读者足够,就会从缓冲中脱颖而出,出现在digg页面上,否则就逐渐被挤出新闻源缓冲。说的直观一点, slashdot由管理员控制,而digg则将权力下放给用户。”详见http://yackol.com/blog/2005/11/digg.html
    [2]布坎南认为“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从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运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详见陈光金中译《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P16)。一般认为,公共选择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集体性。单个人自己的决策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但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集体决策就不可避免,因而公共选择成为必需的;二是规则性。决策就是指定规则,在人与人之间存在偏好差异的情况下,必须决定规则以使人们的行为协调起来,因此,人们必须进行决策以选择那些能够反映和满足一般人偏好的规则。
    [3]杨先保《选民投票的政治心理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4]高建富《公共选择中投票者“无知”和“冷漠”现象及其克服》,《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2期
    [5]丹尼斯?缪勒著,杨春学译《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P425
    [6]对于这一点,即“搭便车”的心态和行为,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有过非常经典的解释。详见赵鼎新《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7] 网站地址分别为http://blog.donews.com/keso和http://www.kenwong.cn/
    [8] 这一点在slashdot上也存在,曾有因文章出现在slashdot而服务器崩溃的情况,digg在11月17日上了slashdot就被视为成功的转折点之一。比较而言,digg可自行将文章作为主题粘贴,不需要管理员审核,但也能带来巨大的访问量。有人统计,有网站曾在一天内接受到digg带来的38450 位独立访问者, 295388次页面查看和100万左右的点击。见http://www.portableplaylist.com/blog/2006/04/surviving-digg-effect.html
    [9] 如林清伏、王伊景在《人大代表投票行为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一文中就指出二者可能朝相反方向发展,从而二者的乘积会非常小。见http://www.npcnews.com.cn/gb/paper8/7/class000800001/hwz182283.htm。而这“意味着投票参与带来的享受价值D和成本C支配着投票行为。”
    [10] “交错压力”为人所熟知是从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开始的。指这样一种状况:“(1)选民具有众多角色,这些角色可能在一些问题上彼此互相冲突,(2)选民具有众多偏好,这些偏好通常不能通过仅仅选择可选择的方案之一而得到满足”,也被用来解释“为什么一些投票团体选举参与率较低”。详见拉斯?斯沃桑《关于影响和投票的交错压力架设》,载斯坦因?U?拉尔森主编 任晓中译《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P263-264
    [11]记录地址http://forevergeek.com/news/digg_corrupted_editors_playground_not_userdriven_website.php
    [12] 帕特里克·敦利威著 张庆东中译《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政治科学中的经济学阐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P42-50
    [13] Alexa 排名是目前常引用的用来评价某一网站访问量的一个指标。事实上,Alexa 排名是根据对用户下载并安装了 Alexa Tools Bar 嵌入到 IE 等浏览器,从而监控其访问的网站数据进行统计的,因此,其排名数据并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但由于其提供了包括综合排名、到访量排名、页面访问量排名等多个 评价指标信息,且目前尚没有而且也很难有更科学、合理的评价参考,大多数人还是把它当作当前较为权威的网站访问量评价指标。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 大事看点

      1、事件:昨天上午,57岁的纪淑清因为没钱,准备收拾东西回青岛。半年来,纪淑清一直为女儿萍萍被刺死的案子来回奔波。今年2月18日,纪33岁的女儿(百度公司的员工)夜宿单位会议室时,被一名保安刺中十余刀身亡……

      2、镜头:案发当日凌晨1点多,保安王某在门外脱光衣裤,手上拿着事先准备好的刀,蹑手蹑脚走到萍萍身旁去脱她的衣服,在试图强奸她时,萍萍醒了过来……


      纪淑清看着女儿生前的照片,痛哭流涕。本报记者相宏娟/摄影

      案件讲述

      保安一丝不挂,带刀溜进门

      纪淑清说,海淀刑警大队的陈队长告诉她,疑犯是一名保安,作案后投案自首,警方已经通过笔录记录了详细作案经过。在纪淑清的要求下,警方将疑犯交代的作案经过告诉了她。

      2月17日,萍萍在银科大厦19层的百度公司加班,忙完业务后已经晚上11点多,可能是因为没有班车便在18层会议室留宿。公司一名十八九岁的保安王某在交班时听同事说有名女员工在公司睡觉,心里便产生了邪念。

      18日凌晨1点多,王某在门外脱光衣服,手拿事先准备好的刀,用门卡刷卡进门,蹑手蹑脚走到萍萍身旁。

      强奸未遂动刀,杀人后自首

      走到萍萍身旁后,王某先是将脸贴到她(正熟睡)脸上,蹭了一会,见萍萍没醒过来,王某便去脱她的衣服,在试图实施强奸时,萍萍惊醒了过来。随后,王某一手掐着萍萍的脖子,一手拿起刀在她手上割了几下。

      随后,萍萍哄王某说让她先去洗掉手上的血,王某听信放手后,萍萍趁其不注意突然往外跑并大喊救命,被王某跟上在其后背砍了几刀。萍萍想返身拿衣物时,王某又在其前胸和颈部连砍数刀,此时大概是凌晨2点。

      大约4小时后,王某到海淀区中关村大街派出所投案自首。

      警方认定

      确系保安所为,凶器为刀类

      针对纪的讲述,记者联系了负责此案的海淀刑侦大队,警方表示,对于此案的具体情节,无法向记者透露。

      但记者看到了纪提供的海淀分局送达死者家属的几份鉴定书和情况说明。4月17日出具的情况说明,其内容如下:2月18日凌晨2时许,王某(安徽籍,18层保安)在海淀区银科大厦18层百度公司会议室内持刀将萍萍杀死(黑龙江籍,百度公司职员)。4月26日出具的3份鉴定结论通知书,分别如下:极强力支持袜子、刀上血迹,现场尸体旁地面血为萍萍所留、百度公司会议室萍萍被杀案现场门内侧提取指纹痕迹为王某左手拇指所留,现场地面提取足迹为王某左脚所留和死者系被他人用锐器(单刃刀类)刺破双肺及腹后壁血管致急性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各方反应

      代理律师:索赔找不到准主儿

      高清会律师在今年7月7日接下此案,他告诉记者:公安局已经出具了《起诉意见书》,但我的代理人对其中部分内容提请了申诉。

      高律师表示,他将代表原告进行刑事诉讼附带民事代理,并依据2005年度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各项指标,向法院提出包括丧葬费、被抚养人生活费和死亡赔偿金等3项共计60万元的民事赔偿金。据高律师称,由于此案目前仍在检察院审查起诉阶段,很多警方的详细证据原告方仍无法获悉。现在索要赔偿主体仍不明晰,还不清楚保安是百度公司请的还是银科大厦的。高律师说,目前只知道王某是安徽淮南保安公司八公山分公司的。记者致电安徽总部,保安公司一工作人员表示并不清楚此事。

      百度公司:此事由下一个负责

      纪淑清告诉记者,事后,百度销售运营高级总监周峰曾代表百度给了她1万多元,说是丧葬费和抚慰金。在纪的一再要求下,周峰表示其他的赔偿问题百度公司将依判决解决。

      上周,记者来到银科大厦,18层百度公司前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百度公司的销售运营部门已经在几个月前迁至创富大厦。银科大厦的物业银达物业公司工作人员陈小姐表示:银达的保安是无法进入公司内部的,只有公司单独聘请的保安才有门卡可自由出入。

      记者随后电话联系了周峰,他表示自己正在广州开会。你怎么知道的?这个事情我不清楚,但可以帮你问问公司。周峰说。

      8月17日下午,记者前往百度公司总部采访,公司企业市场部公关经理陈名春表示,百度是上市公司,此事的对外发言需有董事会决议,但我们对此事一定会有个积极的态度。

      当晚,陈经理致电记者表示,公司决定由另一名企业市场部公关经理王先生负责此事。当记者联系上王经理后,他却又称此事由其他人负责。就这样不断变换着下一个,截至昨晚发稿时,百度仍未作出正面回应。

      特写

      5岁女儿,每晚在等妈妈电话

      据纪淑清介绍,他们一家7口人,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大女儿萍萍的收入,“前几年她离婚后,在青岛办了个培训学校,赔了不少钱,所以才去北京找工作”。纪说,萍萍5岁的女儿楚楚(化名)由她照顾。

      “她晚上经常不肯睡觉,说妈妈没给她打电话。”纪淑清叹了口气说,“也不知道能瞒多久。”

      女儿被害后,纪淑清的亲戚帮其在通县租了间房子。“每月600元,租期半年,眼看租期就到了,大半年了,怎么案子还没开始审理啊?”

  • 您好 我是frish

    ·

    记得看过一则BLOG服务商的广告, 大概意思是说, 如果你的观众只有你自己, 这便是你的私人日记, 如果你的观众有10人, blog就是你的朋友圈, 如果你的观众有100人, 这里就是你的平台, 如果你的观众有1000人, 这就是一个媒体..。当时虽然觉得危言耸听, 但是觉得蛮有道理。自己也写了好一阵blog, 也看了一些, 觉得blog这种东西理性的东西不少, 不过浮躁的东西居多。浮躁的倒不是写博客的人, 而是浮躁的眼睛。

    在浮躁的领域里, 我更喜欢把BLOG当成人际交往的途径。早些年我们有BBS和guestbook, 现在BBS也是主要的交流工具。然后我们有了ICQ, qq, Yahoo通和MSN, 我们不断地有了自己的虚拟世界圈子, 当我们发现这个虚拟的圈子和现实世界的圈子有某种必要微妙的联系的时候, 我们有了更多的交流的需要, 提出了更多的问题, 于是有了BLOG, 有了space, 有了我老婆(Wallop), 有了各种各样的朋友圈网站…

    去年注册这个Space的时候, 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程序太nb了, 理念也很好, 界面友好, 是微软一向的风格, 大部分的事情都为你做好了, 尽管用就是了。现在我觉得微软的passport战略真的很好, 这么说吧, 如果世界上就MS这一家ICP了, 那passport就可以描述我们网络生活的一切。虽然现在大家都在做整合, 可是并没有这么好。

    长话短说了。写这个帖子主要是为了专门找个地方做留言本:)。每一天我们生活的方式都在改变, 这绝对不知是技术的推动。昨天再次让webto给我发了一个我老婆的邀请, 很酷。科幻小说作者预言了无数生活的巨变, 却很少关注人们交流方式的细节..

    我的另一个BLOG叫 晚安 Dreamility , 在那里我的说辞是 晚安, 我是frish, 因为那里是我的个人主义阵地。而这里, 我的第一篇日志叫做”您好”。 因为这是我理性的交流方式的一次全新旅行。

    您好 我是frish。很高兴认识你, Leave me a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