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sh

  • 前天练琴, 然后翻出了猪03年时候得video, 想看看猪怎么弹的<>.打开video真吓了一跳,当时心想这人是谁啊。心想多少年以后面对猪他儿子可能也就这心情吧,年轻时候得猪真可爱啊。

    还是感慨颇多。对于我们这茬早熟的孩子来说, 更年轻一些的时候有一点小成就, 到了这个年纪反而觉得有点以老卖老了。翻翻旧照片,数码技术真是神奇,把很多细节保持得很新鲜,仿佛昨天拍摄的那些照片,竟然觉得照片里的人那样的陌生和遥远。

    不用说3年5年,就几个月身边的朋友的生活都改变很多,有人在国外了,有人要结婚了,有人都上半年班了,心态变很多。和哥们喝酒,说的都是以前的,以后的。然后叹气,感慨。十一回去和垃圾喝那顿酒,俩人还在说,以前写的东西现在再也写不出来了,以前拍的照片现在也没有那种感觉了。

    倒不是说不喜欢变化,只是觉得失去了很多美好而宝贵的东西,而那些东西,属于那个年代,再也找不回来了。今天在MSN上碰到Vi An, 一个外国朋友,我问她 Vi An,你长大了吗。Vi An 说, “i have grown a lot .” 然后又说” feeling like wow i sometimes don’t know the me in those old pictures “。 这正是我写这篇日记要表达的意思。

    没有旧的失去,新的也不会来。生命本身就以是一种不稳定的,动态的形式存在,我们就像河水中的瓶子,被不断带去新的地方。而角色的更换,自然是不可避免。我知道面对时光更替,如我现在做的理性分析,就不应该再感叹或者伤感什么的。然而人总是贪心,不可避免。

    当然啦,那些记忆之所以让我们感叹,也是以为它的不可复制性,独一无二,才这样珍贵。过几年猪成了韩大律,垃圾成了李大导,再翻出来年轻时候这些小朋克,小摇滚青年的照片,多逗啊。给他们儿子看他们儿子都不带信的。

  • |转|关于RSS的一些情况

    ·

    The Future of Web Apps是一个着眼于讨论web应用的未来的会议,主要针对开发技术这个层面。FeedBurner的Steve Olechowshi分享了一些关于RSS Feed的发现:

    在Feed中输出的文字越多,得到的访问量就越高
    这也印证了keso以前号召大家在Feed中输出全文的合理性。

    要明白,你的Feed读者和Blog页面的读者是完全不同的
    应该是如此,Blog页面上的读者可能是通过别人的链接,或者搜索引擎找到你的某个页面,全然不知你姓甚名谁,更不知道你Blog的风格、习惯。这在一些包含了搜索引擎热门关键字的文章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呼啦啦冲进来一帮人,似乎根本没有读过你的文章,就开始针对这个关键字或看到的一两句话发表极其愚蠢的评论或干脆是辱骂。而Feed的订阅用户,则通常不会这样,他们也许不认识你,但是熟悉你的语言风格甚至思维模式,他们不一定是你的朋友,但是懂得你在说什么,他们不会误会你。这一部分读者,是最珍贵的,难怪以前有人发出略显极端的呼吁:不要Blog页面,只要Feed(忘记出处了,抱歉)

    Podcast Feed相比于文字的Feed,更加均匀的分布于“科技”、“商业”、“时尚”、“娱乐”等领域,文字Feed仍然几乎是“科技”类一统天下。

    Podcasts Feed中,有15%是视频。

    日本和中国的Blog,多于北美和欧洲的

    有超过3000种的RSS阅读器和聚合器

    Feed中有7%的点击来自bots(机器人),计算流量的时候别忘了加进去。

    MyYahoo已经占到了FeedBurner流量的50%以上,因为他们使rss面对用户,成为透明。
    MyYahoo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使用户无需知道并理解这项技术,即可使用它,并得到好处。

    Firefox的实时书签,在欧洲的Feed中,使用的最多。

    有2900种mobile agents(移动代理)

    可惜我的手机还不能访问。:(

    Feed正在产生财富。Feed中的广告是完全不同于搜索中的广告,Feed中的广告更多的倾向于品牌广告和形象广告。
    这一点,我倒不是非常认同,总感觉目前的Feed广告形式有点不伦不类,仍然是传统的狗皮膏药式,贴在文章的末尾,所谓的品牌广告和形象广告,也似乎并没有让我更加容易关注和接受。

  • 有一阵没上Tribe了, 今天一浏览发现变化挺大, 登录之后看到的一个滴着血的Tribe放在一个黑色的页面, 明显就是被黑了的迹象,点进去是一封主题为“我们夺回来了 – 一封来自Tribe社区员工的新”, 大意为 Tribe终于回到了我们手里,我们现在把它变成用户真正想要的样子。其中恶搞得成分也非常明显,比如把新tribe的红色变成橙色,说是为了眼睛舒适等等。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滴着血的tribe。其中链接点过去有团队的介绍等等。
    进入tribe之后在官方blog上(原来好像没这个东西)也以新页面改变者第一人称的方式表达了大意内容。目前还不知道是被黑了还是股权变动,继续关注吧。

    另外今天去digg.com发现也不是老digg不知道是怎么了。


    tribe.net
    http://china.tribe.net/template/pub%2Cinterstitial%2CReboot.vm?destinationurl=http%3A%2F%2Fchina.tribe.net%2Ftribe%2Fservlet%2Fhome
    http://china.tribe.net/template/pub%2Cinterstitial%2CRebootLetter.vm

  • 一口气读完二战史

    ·

    还真不是一口气读完的。我发现电子书这个东西真是好, 厚厚的一本书放到手机里, 每天晚上睡前躺在床上或者地铁,巴士上,不知不觉就读完了。
    说起这本书, 倒也不见得特别精彩, 简单,平铺直叙,甚至还有大量的引用。不过好久好在简单直接,有一些引用也不见得太乏味,对于历史课经常溜号的同学还是值得推荐的。

  • |转| IIS 的ASP不能访问解决办法

    ·

    我的winXP professional下的IIS无法正常显示ASP页,提示信息如下:

    ——————————————————–

    Server Application Error

    The server has encountered an error while loading an application during the processing of your request. Please refer to the event log for more detail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 the server administrator for assistance.

    ——————————————————–

    日志信息如下:

    ——————————————————–

    The server failed to load application ‘/LM/W3SVC/1/ROOT’. The error was ‘The server process could not be started because the configured identity is incorrect. Check the username and password.

    ‘.

    F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specific to this message please visit the Microsoft Online Support site located at: http://www.microsoft.com/contentredirect.asp.

    For more information, see Help and Support Center at http://go.microsoft.com/fwlink/events.asp.

    ——————————————————–

    查到的方法是重新建立IIS包,如下:

    1、控制面板–管理工具–组件服务–控制台–组件服务–计算机–COM+ Applications–删除IIS In-Process Applications,删除IIS Out-Of-Process Pooled Applications,删除IIS Utilities(注意:需要在各项删除的项目上点右键–属性–高级–点掉删除保护)

    2、rundll32 c:\windows\system32\indtsrv\wamreg.dll, CreateIISPackage(注意:这里的路径根据需要修改)

    3、重启IIS:IISRESET

    现在打开浏览器试试,可以正常看到ASP页面了:)

    网上有的中文提示“服务器无法加载应用程序 ‘/LM/W3SVC/1/ROOT’。错误是 ‘没有注册类别 ‘”的错误也用这种方法修复。

    下面附英文说明:

    ——————————————————–

    As a last resort, you can re-create the IIS packages. To do this, follow these steps:

    Browse to Component Services and delete the following packages:NOTE: To delete the packages, you must first open the properties of the package, click the Advanced tab, and then click to clear the Disable Deletion check box.

    IIS In-Process Applications

    IIS Out-of-Process Pooled Applications

    IIS Utilities

    Open a command prompt, and then use the following command to switch directories:

    cd %windir%\system32\inetsrv

    Run the following commands:

    rundll32 wamreg.dll, CreateIISPackage

    NOTE: “CreateIISPackage” must be typed exactly; it is case-sensitive.

    regsvr32 asptxn.dll

    Close and reopen Component Services. You should see all three IIS COM+ applications that have been recreated.

    Run IISRESET from a command line and test any ASP page that previously did not load correctly.

    ——————————————————–

  • 不舍

    ·

  • ――一个公共选择的视角
    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学院 易正林

      摘要:一般而言,在公共事务领域,人们都存在“搭便车”的习惯心态,而对投票采取冷漠和理性的“无知”态度。但digg.com这个网站似乎打破了这样的特性,总有大量的用户进行投票。本文从唐斯的投票“收益-成本”模型入手,分析digg网站用户投票活动的背后驱动因素。认为它在总体范围内降低了成本,而由于投票效果的可叠加性和diggspy的直观性,投票的收益预期大大提高,而获利概率也得到了提升,由此,用户获得了投票的动力。当然,文章也从用户的团体策略方面分析了负向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digg.com 公共选择理论 唐斯投票模型

      说到digg.com这个网站,很多人都会惊叹它的成长速度。2004年10月,digg开始设计、开发,创始人Kevin Rose。2004年10月,发布第一个测试版本。2004年的11月5日,正式发布。而11月17日,有关它的新闻就登上了老牌技术类新闻社区slashdot的主页。2006年4月,Alexa数据显示Digg的流量已逼近并超过了同类网站Slashdot (详见文末图表),甚至有人就此预言slashdot将会逐渐走向没落。

      一个网站为什么能够这么迅速地窜红呢?作为新兴起的网站,Digg有一些自己鲜明的特点,我们先从它的特点进行分析。它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员发布主题,由其它会员进行投票,得票多的可以进入主页,否则只能在队列中等待直至最后被淹没,但文章不会被删除。在Digg网站中,主页会显示部分文章,这些文章是获得了较多支持(对一主题的支持方式是为其投票,即“Digg”某个主题,网站把投票称为“Digg”,相反的过程时“bury story”,即埋葬主题)才能到主页的,而其他文章则在“队列”中,如果有足够多的支持,它的位置就会向前,否则也只能在大量的文章中被淹没。当然,以给文章即使被淹没了也不会被删除,它依旧可以被搜索到。

      一般认为digg的做法是一个用户驱动(user driven)的模式,而老牌的科技类新闻社区slashdot则被认为是管理员(moderator driven)驱动[1]。

      2、基于账户的管理。在digg中,投票并不完全是随意的,只有注册后的会员才可以投票,当然,这种注册并不完全是没有作用的,注册后,所有用户digg的内容都会出现在自己的账户中,也就是说,digg过程也是一个收藏的过程。在整理收藏内容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社会书签进行分类,也可以便于他人进行检索。

      3、blog,rss,bookmarking三者结合。

      投票来决定首页内容并不是digg的创新(如大众点评网和imdb),但最彻底的投票决定选题的是digg,同时结合了社会书签、blog等功能的也是它。

      在digg中,用户完全可以通过一个主题找到所有digg或者dugg了这一主题的所有人,dugg是一个和digg相反的过程,即在digg一个主题后,如果觉得该主题没有意思或者没有作用,可以用dugg将其从自己的收藏中删除。同时,也可以找到所有把这一主题放到自己博客的所用用户。而从一个用户出发,也可以知道他digg或者dugg过的所有的主题。当然,任何用户也可以把某一个主题放到自己的博客或者发邮件给朋友。这样,就形成了主体和用户为中心的横纵社交网络,并且通过RSS互链,可以预社区外的博客以及其它网络形式形成更大范围的互链互通。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来,digg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投票机制。即使是他的社会书签、RSS等也是和投票紧密相关的,所以本文的目的就是分析为什么digg通过这样一种投票机制能吸引到那么多的访问者。先来看看digg投票的基本情况:

      首先,只有注册后的会员才享有投票资格,在投票方式上实行直接投票制,每个人所投的票都是等值的。因此,是一种多数同意规则:digg者越多,文章越有可能出现在网站首页,否则会停留在队列(queue)中。

      其次,在同一时间内,同一用户可以就多个主题进行投票,每一个主题都进行digg或者bury story的判断。

      第三,投票结果是被记录的,会直接形成个人收藏页面,并且这种收藏是开放的,其他网民可以随时通过用户名检索到他收藏(投票)的所有内容。

      第四,Diggspy实时直观地显示投票结果,在这个页面,用户可以动态地看到每一个主题在被别人投票时暂时蹦到最前面时的场景。

      最后,Digg某一主题后可以有一个相反的dugg过程,即如果认为该主题没有意义,可以用这个方式删掉它。

      公共选择理论[2]有这样的假设:“人都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政治领域中,个人也同样扮演者经济人的角色,个人的行为和决策同样是在理性地进行成本分析和收益分析后,才作出的选择或决定,同样也是在追求某种最大化效应。[3]”既然个人是自利的,那么,个人投票行为也应该是在成本和效益分析后,自利和理性的投票者做出的决策。

      Digg网站是一个科技类新闻社区,因此,公共性非常强,而就公共性主题进行投票的时候,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积极性是不高的。有人称之为投票过程中的“无知”和“冷漠”现象[4]。在公共领域,任何一件物品和每个个体都相关,但相关并不明显,相关度也不同,因为多数决定原则下,一个人的投票是不会对自己有实质性的和即刻性的效果的,故投票积极性不高。而在公共物品的选择过程中,个人投票对于结果也可能没有明显的可以预期的后果,因此,投票者会采取冷漠的态度。由于成本付出后可能弄不清楚该选择哪个结果,也可能投票后得不到符合意愿的投票结果,从而,理性的投票者可能采取理性的“无知”策略,根本不去了解或者装作不了解而逃避责任。

      问题是,为什么digg的用户们没有采取“冷漠”和“无知”的策略呢?在成本和收益之间,是什么收益吸引了他们?

      在投票的成本和收益分析方面,美国学者唐斯提供了一个投票行为的函数模型[5]――R=BP-C+D 。在这个公式中,理性投票者的投票行为可以通过其投票预期收益和选民投票时的个人偏好两个方面来说明。其中:

      R=投票者行动(投票、搜集信息)R=0则表示投票者将弃权;如果R>0,则表示投票者将参与投票。而且对于候选人来说,谁出的R大,也即谁许诺的收益更大,并能为选民接受,一般选票就会流向他这一方。

      B=投票者行动的潜在收益

      P=投票者进行该项行动时这些收益产生的概率

      C=投票者行动的成本

      D=作为投票者行动补充的私人收益(投票获收集信息活动产生的额外收益,如与人接触、沟通的愉悦或其他心理上的收益等)

      一般而言,由于投票结果是公共物品,就会有人想尽可能不参与投票而享受收益,这种“搭便车”行为的结果是B与P处于反向变化之中,BP的乘积可能很小,这意味着投票参与带来的享受价值D和成本C支配着投票行为[6]。但在digg中的收益和成本分析结果会如何呢?即唐斯公式中的B、P、D、C各项如何呢?

      1)投票成本。digg的投票成本组成如下:注册/登陆成本;信息成本(了解网站和了解具体文
    章);机会成本;页面等待造成的时间成本等等。可以发现,这些成本在日常的网页浏览中都是很难避免的,也就是说,在成本上,digg的成本并没有特别高也没有特别地低。但它在成本的支付和计算上有一些很鲜明的特征:

      在首次使用上,digg的成本偏高,因为digg是一种全新的社区类型,很多人在初次接触是很难理解其运行原理和机制,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熟悉和了解。但是,如果熟悉了之后,和其他注册网站比,并没有更多的成本需要付出,尤其在采用了firefox插件以及熟练程度提高后,投票成本递减,可以说,成本和收益的比值随着参与程度的深化而缩小。

      收藏功能结合web2.0的标签功能,使得到投票后得到收藏的主题有更好的组织,整体上降低了成本。参与投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己选择自己喜欢内容进行收藏和分类的过程,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成本在更大范围内被冲淡了,而收益则增加了,因为收藏网页和投票的活动二而一了。可以说,digg的经营过程中,已经突破了投票这一活动,而是把投票和其他网络活动连接起来

      在digg中,投票成本和正常的博客浏览等行为已经实现了无缝对接,除了上面所说的和收藏主题结合外,对积极分子而言,社交网络的留言功能和RSS等功能都让用户在更大的范围内支付成本,可以把主题链接到自己的博客,减轻自己博客写作成本,也通过digg最新的资讯增强博客的可看性,如国内比较出名的博客如“keso(洪波)的博客”、“幻灭的麦克风”[7]中有大量文章直接来自或受启发于digg,digg直到现在还是他们重要的信息来源;此外,同时可以通过主题寻找其他和自己兴趣相投的用户,比如可以寻找和自己digg内容相近的人作为好友等等。

      总之,成本的支付通过与其它网络活动的无缝连接而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支付,针对digg的成本支付自然就小多了,比如,用户本来要收藏一个网页也需要成本,而digg本身就是收藏的过程,这样,两个成本就合一了,成本支付感自然也就变弱了。

      2)个人收益分析。Digg首先具备了普通媒体的效用,例如监测环境、提供娱乐等等;其次提供了一个社交环境,可以找到和自己去为相投的好友,好友可以根据主题的选择进行组合,而也可以通过好友对主题进行组合;第三,在digg过程中,通过投票和发布自己的主题,可以让自我品味与价值观经受大众的检验;第四,可以通过收藏存档材料;最后,对于网站、博客而言,可以通过它进行宣传,让很多的人在短期内了解到自己的网站并带来相当可观的流量[8]。等等。但digg中投票活动的收益获取有自己的一些鲜明特点。

      digg的投票过程中自我体验更强些,和同类网站slashdot也有很大区别。slashdot往往把社区讨论作为自身特点,而digg则尽管也具备社区性特征,而且社区功能也很强大,但更多是个人中心的,而不是公共论坛性质的社区,无论是交友的连接方式还是文章发布以及digg行为,都充分地体现了个人利益的选择,因此,个人收益占的比重比较大,从而也对公共事务投票行为的冷漠态度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个人收益和公共的潜在收益重合后,促进了投票行为的发生机率。

      3)潜在收益*收益产生概率分析。潜在收益和个人收益最大区别在于潜在收益是一种公共收益,不具有排他性。它主要体现在作为信息发布公共平台这一功能上,能提供最新、最前沿的资讯。例如一个很有意义的主题被digg到了主页,投票者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但其他所有人也能够同时看到。正因为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参与这就有了“搭便车”的想法,同时由于多数决定的原则,潜在收益和收益发生概率的乘积往往很小,以致在很多人的分析过程中是忽略不记的[9]。但在digg中,潜在收益和收益发生概率的乘积似乎也不小:

      首先,单个投票者可以在短时期内就大量主题进行投票,由此个人收益可以进行叠加和放大。一般认为,在多数决定的投票行为中,投票者倾向于认定自己的投票对结果是没有明显效果的,从而对投票采取冷漠的态度。而在digg投票中,尽管但次投票都只是一个是否“digg”的判断,但由于可以多次投票,投票的挫败感会更微弱些,总有部分投票可以反映自己的偏好,因此,投票的获利概率在多次投票中得到了叠加,获利的预期也更大。

      其次,由于多次投票可以让个人偏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投票时面临的交错压力更小[10],所以,无形中也更容易提升对预期获利的期待。

      此外,由于diggspy的作用:直接、实时显示投票结果,可以同时增大投票者对收益发生概率的认识,同时,如前文所述,直观的、跳动的投票结果本身就显示了投票的暂时效用,尽管个人的投票未必能决定最终的走向。

      最后,digg.com作为信息发布平台,其潜在收益就是一般媒体的消息发布等功能,因此,潜在收益和个人收益之间重叠度较高,如传统媒体监测环境、传播知识的功能等等,其实也是个人的收益。二者重合后,冲淡了参与者搭便车的心理。同时,多次投票也可以冲淡潜在收益的遥远感或距离感。

      总之,通过一些技术手段,digg.com实现了成本和预期收益比值的最小化。从而吸引了大量的投票者。此外,结合了主题收藏功能、会员制、web2.0的社会书签等功能,digg.com在更大范围内降低了投票成本,也提高了用户对网站的粘着力。

      当然,digg先行的投票机制也不是总是存在着正面的动力,负向的动力也是存在的,它们制约着用户的投票热情。

      负向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团体策略:在digg的用户群中形成更小的团体,进行不正常的群体投票。如:4月19日,Forevergeek.com 的 Jacob Gower 发现,Digg 上两条新闻的最初投票人16人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同一帮人对刚刚出现的两条新闻都投了票,这显然不是巧合。更奇怪的是,网站创始人Kevin Rose 也出现在其中。Jacob Gower 在他的博客中记录了这个发现,当有人把这个链接提交到 digg 时,总遭到拒收。Jacob Gower 本人在 Digg 上的帐号随即被封。这件事情在4月27日的 Guardian Unlimited 上得到了报道。这一事件出现后,一些用户就在这个帖子后面跟帖表示要退出digg [11]。

      2)选票交换:选票交换也属于团体策略之一。交换在有的时候对总体福利有增益,但本质上会腐败投票过程。因为交换过程可能为利益集团所控制,而且,即使是对总体有利,它对合作外的其它个体还是有损害的 [12]。

      3)作弊式的digg行为:从slashdot时代开始,只要一篇文章在主页上出现,文章所在网站的流量都能够在短期内飙升,前面已经提到过,往往可能因为一篇文章上了首页可能带来导致服务器瘫痪的流量。因此,处于推广网站的目的,作弊投票在所难免,而这也是digg的技术人员需要进行解决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digg.com的成功在于以下投票方面的因素:投票成本的降低(实际的和感觉上的);大量投票对个人偏好的照顾;diggspy的实录式投票结果展示。当然,面临的反作弊、反垃圾、控制小团
    体行为等方面还有多困难。

    附录:
    注释:
    [1]Ithink’s blog就持这样的看法:“slashdot采用的是管理员驱动的机制:用户提交新闻,管理员审阅后决定这些提交的新闻是否出现在slashdot的主页上;而digg采取的是用户驱动的机制,它设置了一个新闻源的缓冲,用户提交的新闻首先进入这个缓冲,如果认同这一新闻的读者足够,就会从缓冲中脱颖而出,出现在digg页面上,否则就逐渐被挤出新闻源缓冲。说的直观一点, slashdot由管理员控制,而digg则将权力下放给用户。”详见http://yackol.com/blog/2005/11/digg.html
    [2]布坎南认为“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从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运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详见陈光金中译《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P16)。一般认为,公共选择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集体性。单个人自己的决策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但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集体决策就不可避免,因而公共选择成为必需的;二是规则性。决策就是指定规则,在人与人之间存在偏好差异的情况下,必须决定规则以使人们的行为协调起来,因此,人们必须进行决策以选择那些能够反映和满足一般人偏好的规则。
    [3]杨先保《选民投票的政治心理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4]高建富《公共选择中投票者“无知”和“冷漠”现象及其克服》,《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2期
    [5]丹尼斯?缪勒著,杨春学译《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P425
    [6]对于这一点,即“搭便车”的心态和行为,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有过非常经典的解释。详见赵鼎新《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7] 网站地址分别为http://blog.donews.com/keso和http://www.kenwong.cn/
    [8] 这一点在slashdot上也存在,曾有因文章出现在slashdot而服务器崩溃的情况,digg在11月17日上了slashdot就被视为成功的转折点之一。比较而言,digg可自行将文章作为主题粘贴,不需要管理员审核,但也能带来巨大的访问量。有人统计,有网站曾在一天内接受到digg带来的38450 位独立访问者, 295388次页面查看和100万左右的点击。见http://www.portableplaylist.com/blog/2006/04/surviving-digg-effect.html
    [9] 如林清伏、王伊景在《人大代表投票行为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一文中就指出二者可能朝相反方向发展,从而二者的乘积会非常小。见http://www.npcnews.com.cn/gb/paper8/7/class000800001/hwz182283.htm。而这“意味着投票参与带来的享受价值D和成本C支配着投票行为。”
    [10] “交错压力”为人所熟知是从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开始的。指这样一种状况:“(1)选民具有众多角色,这些角色可能在一些问题上彼此互相冲突,(2)选民具有众多偏好,这些偏好通常不能通过仅仅选择可选择的方案之一而得到满足”,也被用来解释“为什么一些投票团体选举参与率较低”。详见拉斯?斯沃桑《关于影响和投票的交错压力架设》,载斯坦因?U?拉尔森主编 任晓中译《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P263-264
    [11]记录地址http://forevergeek.com/news/digg_corrupted_editors_playground_not_userdriven_website.php
    [12] 帕特里克·敦利威著 张庆东中译《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政治科学中的经济学阐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P42-50
    [13] Alexa 排名是目前常引用的用来评价某一网站访问量的一个指标。事实上,Alexa 排名是根据对用户下载并安装了 Alexa Tools Bar 嵌入到 IE 等浏览器,从而监控其访问的网站数据进行统计的,因此,其排名数据并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但由于其提供了包括综合排名、到访量排名、页面访问量排名等多个 评价指标信息,且目前尚没有而且也很难有更科学、合理的评价参考,大多数人还是把它当作当前较为权威的网站访问量评价指标。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 瀑布寒

    ·

    寒阿…Alien
    有机会大家去做客吧…..-_ -b
    详情请见 这里
    牡丹江新农村信息网

    我想当村长..

    GOOGLE: 姚亮村

  • 全是空话。

    ·

    今天去了两个地方:
        >>长春火车站
        好容易有一个方便的沈局官网网上订票, 挂了。说网络升级, 快一个月了。
        去火车站排队, 售票厅里面全是噪音。每个售票窗口的电脑上面都写着“让每一位旅客满意”“忠心为您提供最优质服务”等口号, 玻璃窗里面就是一个穿着铁路售票人员制服的中年女人板着一张怨妇练对着买票的人大嚷大叫, 仿佛谁都欠她钱一样。更有甚者竟然对购票者提出的一些咨询和问题作出这样的回答“你连这都不会看啊,你自己不会看啊,你自己看看!”..-_- 我说铁路卖票的给你放火车站外面你是个啥啊..。被嚷的购票者也没说啥,拿票就走了。反正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早已习惯这样的铁路,早就习惯了。
        我觉得那些口号往哪一摆,真挺可笑的。

        >>长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挂号分等,普通诊专家诊资深专家。普通诊两块倒是便宜,但是普通诊医生却不在,据说很少在。在场的医生说你挂个专家诊算了,这边大夫没准什么时候回来呢。
       
        这要是再穷点连病都看不起了呢!而且那服务态度绝度不亚于铁路售票中年妇女牛逼。
        类似的“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口号,在医院也挺容易见到吧..都明白,就不明说了。

        全都习惯了。

  • 21度聚会视频 – 传土豆网了

    ·

    传老半天了..#_#
    李三导这个片子剪得真好啊真好!

    想下载收藏的 看这里~